湖南大剧院
湖南大剧院成立于1993年,并于1998年11月投入运用,位于长沙市芙蓉区韶山北路139号,占地面积12亩,建筑面积8.4万平方米,是省会长沙标志性文化建筑。
剧院自对外营业以来,始终坚持“艺术性、经典型、特色性、公益性”的品牌定位,秉承“普及高雅艺术,服务人民大众”的发展宗旨,致力于将剧院打造成湖南省的“标杆”型剧院,现已获得湖南省第一批文化产业示范基地、国家第四批文化产业示范基地、湖南文化企业30 强、湖南“省级文明窗口单位”、湖南省文明卫生单位、国家首批文化消费试点单位、长沙市文化消费10大地标等系列荣誉,在带动湖南文化演艺产业发展进程中积极贡献剧院的力量。
在企业发展进程中,企业根据省市级主管部门的引导适时调整运营发展模式,主动适应消费者与消费市场对文化演艺消费的新需求、新变化,在20余年的经营发展道路上探索了一条特色鲜明、成效显著的发展之路。
1998-2019年期间,剧院以剧院演出和电影放映为主要业务,兼顾物业管理、艺术培训、文化交流、新业态、文化音像出版等辅助业务,设有1250座大剧场一个、350座小剧场一个,电影厅七个,平均每年演出350多场,票房收入3000万元左右,2005年以前平均每年放映电影6000余场,电影票房一直位居全国电影院票房前10名,累积接待演出和电影观众近1000万人次,是湖南重要的电影放映基地和演出示范基地。
期间,剧院致力于繁荣和发展湖南的文化演出市场,着力于国内外文化艺术交流。在弘扬民族文化,引进推广高雅艺术、满足群众的文化需求,开展公益演出、公益讲座等方面做了大量探索性建设工作,成功地将湖南省歌舞剧院舞剧《边城》运营参加了上海国际艺术节演出;与湖南卫视天娱公司合作,将《超级女声》策划进行全国十大省会城市巡演,创造了大型场馆演出收入的历史记录;2021年湖南大剧院联合长沙市歌舞剧院共同打造的全明星舞剧《伯牙绝弦》,成功入围了上海国际艺术节。通过“东部剧院联盟”、“京津冀演艺联盟”、“长三角演艺联盟”、国内外文化经纪公司,引进运营了许多国内外经典剧目,如舞剧《朱鹮》、舞剧《永不消逝的电波》、话剧《暗恋桃花源》、白先勇青春版昆曲《牡丹亭》等剧目;先后有郑小瑛、谭盾、兰天野、李谷一、谢晋、林兆华、冯小刚、姜文、葛优、杨丽萍、周星驰、陈奕迅、李云迪、大卫科波菲尔等诸多国内外艺术大师和演艺明星来剧院演出,丰富了剧院的经营模式,极大地提升了剧院的知名度和影响力。
2013年,剧院积极配合政府部门开展文化企事业单位改革,从湖南省文化厅名下划归至湖南省演艺集团,并在2019年进行改造升级、2021年1月恢复对外营业。改造后的剧院设有1200座大剧场一个、300座小剧场一个、200座小剧场二个,以及若干个排练厅、艺术培训教室,硬件设施和剧院环境得到显著提升,为剧院全新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。
改制后的剧院不断完善剧院的业务板块,2013年与新大雅艺术教育培训机构合作,持续推出赛事活动展演平台、考级与测试平台、国际国内文化艺术交流平台、人才培养与输送平台、中小学美育教育素质平台、演艺经纪平台、创新项目孵化平台等优势项目板块,聚焦中国传统文化艺术,扎根社会艺术教育行业,整合各方优质教育资源,运用创新、融合、共享、发展的机制,开创行业发展新模式,构建了艺术教育行业新型生态体系和发展共同体。
2021年,湖南大剧院牵头成立了“湖南演艺院线联盟”,着手建立湖南的演艺院线品牌。2022年以来,湖南大剧院已着手打造湖南大剧院剧场新空间演艺综合体,建立演艺产供销一条龙产业链,提升演艺体验,打造演艺多元形态,丰富剧院运营模式,在“三高四新”、“强省会”等战略实现中推动剧院高质量发展,将湖南大剧院打造为民众享受高雅艺术的殿堂、国际文化艺术交流平台及湖湘舞台艺术地标,实现“两个效益倍增”发展目标。